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跟往事乾杯

到了某種年紀,


過年似乎不再新鮮,


有的只是希望時間的腳步能稍稍暫停,


經過去年的種種重大事件,


也讓我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與醒悟。


 


 


對於父母身體健康,我很感恩也很慶幸。


對於孩子平安健康,我感到欣慰,


對於大部分學生聽話貼心,我覺得是上天的恩賜,


對於先生的體貼溫柔,我心存感激,


對於同事的友情相挺,我深感幸運,


對於自己經濟上能獨立,不需煩惱三餐,我為自己20多年前的決定與努力感到肯定。


 


耳邊響起姜育恆的「跟往事乾杯」,


心裡有一種「解脫」的感覺,


人生本有甘有苦、有笑有淚,


「明日的酒杯不該裝著昨日的傷悲」,


昨日的種種不愉快與不如意就隨風而逝,


向前看,走出自己的路,悲喜都接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1Odqg2QN0Y&feature=related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歲末同歡

 


 




 


 


研究所畢業,


這群可愛的同學仍三不五時舉行小小聚會,


在100年即將結束的前一天,


我們在遠百開了同學會,


與會的同學妙語如珠,


逗得大家哈哈笑,


將一年來的怨氣、疲憊、煩惱一掃而光,


其中最有成就的應該就是在讀書期間完成終身大事、如今懷孕七個多月的玲,


昨天還協同夫婿一起參加,


洋溢著幸福氣息。


 


其中一位當晚共有三場聚會,


人氣指數非常高,


我們還預約明年9月要延續這樣的聚會,


一些同事對我們這種在職班的同學能持續聯絡的情誼感到些許驚訝,


隨著驚訝指數的提高,


我更加珍惜這份得來不易、沒有利益糾葛的同窗之情。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冬至搓圓樂

今年因為語文、生活領域都有上到冬至相關課程,


所以決定讓學生體會搓湯圓的樂趣,


一組六個小朋友,


全班分成五組,


每組發下一斤紅白兩色糯米糰,


在一次可以搓四顆湯圓的老師示範後,


小朋友個個大顯身手,


不到15分鐘全班就搓完了。


 


 


接下來就是老師煮湯圓的時間,


因為別班都用簡易瓦斯爐,


所以我用電不必擔心跳電,


加上使用飲水機的熱水,


很快就煮熟了,


先讓每組小朋友觀察顆顆飽滿跳動的湯圓,


他們驚呼連連,


看來這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搓湯圓及觀察煮湯圓的過程喔!


 


 


將第一鍋湯圓起鍋後加入糖水,


湯圓下肚後,


不少孩子都問:可以再吃第二碗嗎?


哇勒,第二鍋還在煮呢!


你們會不會吃太快了?


可能是自己動手做的東西總是特別好吃的緣故。


老師得加把勁,


眼看第二鍋即將起鍋,


小朋友又問:我可以排隊了嗎?


當然不行,


我要請乖的先吃,


這下大夥可乖得不得了,


第二碗的份量比第一碗多些,


他們吃得很滿足,


舀到最後我說:只剩下2顆了,老師可以吃嗎?


他們說老師要吃幾顆都可以,


這些孩子嘴吧真甜,


不枉費老師今天這麼辛苦。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久違

天冷讓人想冬眠,


所以最近不怎麼想寫東西,


加上這個禮拜感冒,


咳嗽加上鼻涕還真是折磨人。


一直希望靠自己的免疫力痊癒,


但是最後還是得靠藥物讓病早點好,


不然「酷酷嫂」的名號就上身了。


 


 


今天拿到健檢報告大致上良好,


除了早就知道的地中海貧血外,


其餘都還在正常範圍,


這應該是歲末最好的禮物啦!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第八屆鄧雨賢紀念音樂會

鍾肇政先生致力於彰顯鄧雨賢。


鍾肇政人稱「台灣文學之母」與鄧雨賢都是桃園龍潭人,


二人都於日治時期擔任公學校教師,


二人對音樂有相當研究,


可惜鄧雨賢英年早逝,


39歲就辭世,


因此始終緣慳一面。


身為龍潭文學大老對這位音樂家非常推崇,


他除寫了一本傳記小說「望春風」,


還於2003年還與鍾双麟、邱榮枝、盧孝治三人於龍潭成立「望春風合唱團」,


截至目前為止,已舉辦過八屆紀念音樂會。


 


 


而我也出身桃園,


與二人一樣是國小教師,


也對音樂有某種程度的喜愛,


因此鍾肇政所著「望春風」成為我論文研究的對象,


這場音樂會似乎是老天爺為我安排的,


當然非去不可。


 


 


當報紙刊登客家文化館有鄧雨賢紀念音樂會,


就決定去欣賞,


早上先回龍潭娘家,


下午2點則前往聆聽,


參與演出團體有:


台南--新韻合唱團,桃園--新桃源樂友、玉韻、埤塘之聲、望春風等合唱團,


此外還邀請日本聲樂家土田聰子及客家歌手陳永淘參與,


當然鍾肇政先生一如往常出席擔任貴賓,


一位作家無怨無悔的為鄉賢做許多奉獻,


是人間難得的情義,


即使鄧氏家屬對這本小說的若干情節並不滿意,


但個人覺得,


人們對鄧雨賢的認識有許多是透過「望春風」這部小說,


加上每年的紀念音樂會讓許多年輕人了解他所作的「四(季謠)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作


品,


鍾肇政推崇鄧雨賢,


我則推崇鍾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