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喜歡音樂的人,
不過家裡沒有這樣的環境,
小時候擁有的樂器是不花錢的口哨,
不過媽媽對一個女生吹口哨頗有意見(好像牧童),
然而我對這個攜帶方便的樂器可是讚譽有加,
而且我對自己的哨音頗有信心。
直到專科才開啟我學音樂之路,
父母為了一圓我的學琴夢,
幫我買了一架二手琴,
20幾年前花了近十萬元,
年少的我不知父母得在大太陽下採多少茶才能賺得這筆錢,
不過當那架琴送到家裡時,
心中的喜悅勝過中樂透(當然當時還沒有樂透這玩意),
也在心裡暗自提醒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
那時最大的興趣與娛樂就是坐在鋼琴前,
彈著心愛的曲目或單調的練習曲,
對我而言任何娛樂都比不上彈琴得到的快樂。
專一到專三的音樂基礎只靠音樂課及自學,
不過因為比別人花更多時間練習,
也比同學更有興趣,
因此獲得的樂趣及成就就更大。
專四面臨選組,
當時有語文、數學、自然、社會、體育、特教、輔導、美勞及音樂組供選擇,
我的想法是音樂組不錯,
如果能如願以償考上應該會上得很愉快,
如果名落孫山,
那就念我還蠻喜歡的語文組也行。
心中自忖與那些從小就學琴的同學相比,
我是落後太多,
不僅琴藝差一大節、連音樂常識也貧乏許多,
不過我還是硬著頭皮考考看,
依稀記得入該組要考鋼琴及聲樂,
僥倖讓我考上了,
在課堂中我看到許多妖怪,
他們琴藝之高超、學養之豐厚自覺望塵莫及,
我想老師是看在我認真的份上錄取我吧!
四、五年級我也的確感受到許多壓力,
除了每星期鍵盤課、聲樂課的壓力,
還有視唱聽寫課程、合唱、合奏、樂理、唯一稍微輕鬆的是音樂欣賞課。
「彈琴」這種事有練就是有練,
沒練馬上被抓包,
因此當同宿舍同學假日出遊或補眠時,
音樂科及音樂組的學生總是背著琴譜尋找空的琴房,
希望能為自己下堂課做充分的準備及完美的詮釋,
對這樣的生活倒不致自怨自艾,
畢竟那是自己選擇的路,
兩年的課程讓我收穫滿滿,
我的收穫在於直到現在彈琴都是我紓壓的方式之一,
雖不能娛人起碼可以自娛,
這是金錢買不到的。
參加音樂組後也加入音樂相關的社團,
從中學到樂器演奏的技巧及與人合作的重要,
當然合奏的成就及樂音也是讓人陶醉的,
我還記得在高手雲集的音樂組,
我這個菜鳥竟被老師選為聯合音樂會的合唱指揮之一,
當時的心情是非常惶恐----why me?
不過,那樣的經驗又讓我膽量更大也更謙卑了,
畢竟自己懂得真的不多,
學長姊及同學竟都樂於接受我的指揮,
那段歲月真是至今難忘。
就業後免不了當音樂老師,
和同事帶著學生參加合唱、合奏比賽,
調校後才得以結束這樣的生涯。
接下來歷經漫長陪女兒上山葉鋼琴課的時光,
一晃眼六年過去,
女兒因課業無暇練琴而告停,
我也結束陪伴的歷程。
不過我的音樂路還延續著,
學校成立教師直笛隊,
利用週三下午集合吹直笛,
找曲子合奏還參加南瀛盃(難贏盃)教師直笛比賽,
一群有基礎及沒基礎兼具的團員,
利用課餘修習樂器真是一大樂事,
當時總會在各個角落傳來各種音色的笛聲,
真是悅耳極了!
不過後來同事太忙沒法繼續指導我們,
直笛課就停了,
但是網路如此方便,
音樂豈能從生活消失,
找到自己喜歡的樂曲就讓它重複播放(此刻傳來的是羅美玲----愛一直閃亮),
聽到耳朵出油、聽到作夢都會唱,
對我而言,
音樂已是我生命不可缺的元素,
即使現在琴藝迅速退步中、
即使歌喉日益沙啞中,
即使音準逐漸失去中,
我仍堅信音樂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因為音樂一直都在我生命中不曾走遠。